「同理心」的重要性不言可喻,但問題是,到底什麼是同理心?跟同情心有何不同?有同理心阿是有什麼了不起?
容我用以下的例子來推敲推敲:
有一個乞丐,男性,衣衫藍縷,不願用正眼看人,年約30。坐在路邊要錢。
一個阿婆跟孫子遠遠地就看到他,孫子問道:「阿嬤,那個人怎麼那麼髒,還坐在路邊?」阿婆可能有下列三種回答:
1
「那就是可憐人啦,沒錢沒老婆沒房子沒工作,只好坐在路邊要錢,這種人就很可憐啦。」兩人從他身邊快步經過。
2
「唉,他可能就是做錯些什麼事,有報應啦~~不過年紀輕輕就當乞丐真的是很可憐,外面這麼冷還沒衣服穿,看他都在發抖…。」走過他身邊時,阿婆丟下一個50元銅板。
3
「這個人真是可憐,年紀輕輕就當乞丐……不過可能是厝來花星瞎瞇大代誌,一時不知道該怎麼辦。我年輕時候也是這樣啊!那真的很慘!不知道他還有沒有家人?會不會擔心他?」阿婆回家後,跟里長說路口有個乞丐,看要不要一起去關心他。
======
絕大部分人都有能力分辨誰可憐、誰不可憐 (當然,在多元不知所云的社會,有時可憐人其實是爽人…),同情心卻非人皆有之。
看到乞丐當然不一定要給錢,因為治標不治本,或者他們可能是詐騙集團,但無論如何是一個很好的機會教育。可以觀察孩子的反應為何?要怎麼讓孩子知道同情心是必要的?要如何同時也保護自己呢?當孩子的同情心油然而生時,他該怎麼做呢?
同情心的有無、多寡自然是天性與後天教養的複合物,但可以很確定的是,一個人願不願意、適當不適當的表現同情行為,教養者責無旁貸。
同理心,重點就是在「理」字了。
一個有同理心的人,他能「情同此理」,而非僅僅「情同此情」。看見落魄的人我們會想要關心,聽見哭聲不免感到憂愁,然而,如果朋友離婚了,你會有什麼反應?先生堅持要辭掉高科技產業的工作,創立咖啡品牌,又作何感想?可以想見的是,每個人對這些事的反應將不盡相同,而這跟我們的認知發展及人生經驗有很大的關係。
曾經離婚、或是經歷過嚴重感情低谷的人,對於婚姻陷入緊張關係的夫妻較能體諒,而非一股腦的說風涼話;你瞭解先生對於個人理念的堅持,雖然知道這對家庭會是一大挑戰,但也不忍苛責。
這是為何教養專家非常強調要擴展孩子的生活經驗,並在旁協助他們觀察、體會他人的感受
(請參閱八大招,引導孩子不霸凌!)。當孩子的眼界漸開,也懂得在批評之前先仔細想想,為什麼別人要這麼說、這麼做時,最終才能懂得如何
「設身處地」,發展出在這社會其實比你想像還稀有的同理心。
看完簡單版的「可憐、同情、同理」的差異,下次有機會跟孩子聊聊「看到他人痛苦時能怎麼做」,會不會更有想法了呢?
與你分享~^^。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