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常見問題QA--要不要給孩子吃過動或抗憂鬱藥物?花媽跟孩子的服藥經驗..與相關好文整理
自己也信賴的醫師!』
我遇過很猛的一群媽媽們,一起動手做實驗嘗試,其中一位媽媽分享她的看見---同樣的藥物,大家在同一個時間點吃同樣的分量,結果有人變得很躁動,有人變成呆滯,有人則是毫無變化跟沒吃時差不多。可見服藥後有各別差異。
我家兒子沒過動所以沒服用過動藥物。但在青春期醫師曾經開了憂鬱藥物,他不肯吃,所以後來我也都沒辦法處理。藥物的問題很難解,除非當事人有自覺...
我先分享自身的服藥經驗。十多年前我在短時間內歷經喪親.斷腿的車禍.跟孩子青春期大亂,我幾乎沒辦法正常過生活,醫生給我抗焦慮劑。
一開始我認為心病還需心藥醫,我想靠意志力處理,所以堅決不吃藥。但狀況越來越差,我沒辦法閱讀,沒辦法集中精神傾聽,但很神奇的卻有驚人的文字創造力~~我享受這時的文創能力,覺得自己走到創作的高峰期~~我享受痛苦產生的創作力,但生活品質卻越來越差...陷入掙扎...
但後來焦慮到不行,整個人像隨時要爆炸似的,灼熱.頭痛.焦躁.無法專注.難以入眠,所以我試著吃了醫師開的藥物。
果然我變笨了,反應也變慢了,思考也變得很遲緩,更糟糕的是行動力也不見了,我沒辦法寫出半篇好文....但我卻真的可以解除焦慮....可以閱讀了..可以好好生活了..
這個經驗,養成我自己預期會很焦慮,無法鎮定的時候吃醫生開的短效藥劑,像是演講之前,或預期有重大爭執的會議之前。我就服藥解除預期即將發生的焦慮。
我這輩子創作能力最好的時候,是在生命中最困頓的時候。但經驗讓我知道,創作力,不比能正常生活重要~~我現在書寫的任何文字,都把重點擺在是否確切表達了我自己的想法,文章文字詞藻好不好已經不是重點了....
不管吃那一類的藥物,在服藥的過程中,有沒有按照正常服藥我都會稟告醫師,按時吃,或忘了吃,或不想吃沒吃,吃了有什麼反應,我都會跟醫師說明,讓他知道確切掌握是否該調整藥物。
兒子沒吃藥也度過焦慮的青春期,我吃藥也度過了焦慮的人生困頓期。要不要吃藥,還是由您們決定,我的經驗也只是個人的經驗。
但藥物要怎麼吃呢?
但藥物要怎麼吃呢?
當然是在醫師指示下服用,但早期我確實會畏懼害怕抗拒服藥,上網查詢我所吃的藥物名稱及副作用,有些藥物確實讓我不舒服,看診幾次和醫師協調都沒有改善,所以我就換另外一家醫院看診,跟新的醫師建立新的醫病關係。
現在我跟醫師的溝通良好,我記錄自己服藥後的狀態,頻率變化等等,確信藥物對我有無幫助,溝通越多療癒效果越好。所以我已經相信陪伴自己多年的醫師,不再上網查詢自己吃什麼藥物了。
我會要求醫師告訴我服用藥物的目的。所以她告訴我服用的藥物會讓我比較不急躁,衝動速度減緩一些。服用藥物之後,確實讓我情緒穩定的時間維持比較久,有針對問題解決問題,那就夠了。重要的是發作頻率有沒有變低? 難受的程度有沒有日漸減緩?甚至可以治療到不需要靠藥物就可以正常生活?
大人有辦法自己判斷感覺藥物的使用是否合宜,但孩子太小無法訴說自己的感受,屬於小朋友不用藥物的時候,我會用記錄表定時定量記錄,等孩子再大一點點就讓孩子自己用自己的方法,去建立自己跟醫師的關係。
比方說疼痛就是很難有一套標準的,疼痛有沒有比較好讓孩子跟醫師有一套共同標準,我家哥哥有僵直型脊椎炎,目前是使用excel表格記錄每一天的疼痛指數,來幫助醫師了解他的疼痛狀態。當然醫師還會輔以抽血數值交叉核對。建立出他們彼此共同的標準。藥物要增加或減少,都要坦承讓醫師知道,減少變因。
服用藥物好不好? 我沒標準答案。但《韓非子》的名言: 兩利相權取重,兩害相權取輕~~我謹記在心。
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延伸閱讀 http://goo.gl/RKTVNC
1.醫師觀點
2.治療師觀點
3.特教老師觀點
4.服藥當事人觀點
文章標籤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