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文引用自yoyoman822 - [8Y3M]10大體操遊戲,提升前庭覺與平衡
本文引用自yoyoman822 - [8Y3M]10大體操遊戲,提升前庭覺與平衡
對跑者及鐵人愛好者來說,下肢肌力極為重要,而彈跳床提供了必要的髖、膝、踝關節的功能訓練:
1. 全腳掌或腳尖踩在不平穩面上,強化小腿及腳踝上下的穩定肌群
2. 膝關節在每一踩跳的屈伸動作,使大腿肌力增強而穩定膝蓋周邊韌帶
多場兒童發展講座下來,最常被提問的就是孩子墊腳尖走路的問題。媽媽似乎視墊腳尖為洪水猛獸,甚至孩子想要拿取桌上的玩具而墊腳尖,都會被視為罪不可赦的動作!墊腳尖真的有那麼嚴重嗎?
每當媽媽問起該如何矯正墊腳尖時,我會先反問「為什麼您們會覺得墊腳尖不好?」媽媽們開始七嘴八舌地回答「這樣走路不正確啊!」「這樣會影響骨骼發展啊!」「這樣是感覺統合問題吧?」「是不是坐螃蟹車的結果?」先來看看大家對於墊腳尖的誤解吧!
送給父母親的10個小叮嚀:
1:傾聽孩子內心的熱情與喜好。
選擇孩子喜歡並且快樂的課程,接受每個孩子擁有不同的人格特質,學會欣賞孩子的獨特性。
2:讓孩子多和親人朋友相處。
父母親日常工作纏身,更要關注親密的人際關係,是孩子們幸福感的信號,最有可能為孩子與你帶來幸福。
父母的評價等於孩子的成就
不管是大人或是小孩,都有被讚美的欲望。
而一個經常被讚美的人,會在無形之中越來越相信自己是優秀的,他的行為自然就會往更好的方向去發展﹔
相反的,一個經常被責備的人,會漸漸的失去信心,到最後,甚至會自我否定、自我放棄,當然就會離「優秀」越來越遠了。
是嗎?
學齡前孩子必須要「動」,才能提供大腦前庭神經系統良好的整合,
當大腦得到足夠的速度刺激感覺,孩子就不會如此的好動,自然靜得下來。
從寶寶開始爬行,家裡就幾乎變成孩子的遊樂場,尤其到了會走、會跑之後,孩子常常一溜煙的鑽到桌底下,或者跳到沙發上。兩歲之前孩子動來動去,我們可能還不覺得有什麼問題,因為看到孩子從爬到會站、會走,爸媽總是感到高興!
感覺處理特質及感覺調節障礙: 提到感覺統合,可能你也會聽過聽覺敏感、尋求刺激、觸覺防禦 (Tactile Defensiveness)、重力 不安全(Gravitational Insecurity) 等字眼,這些情況都和感覺處理的特質有關。 了解孩子感覺處理的特質是感覺統合評估中不可缺少的部份,亦是了解感覺統合問題的第一步。 每個人有七個不同的感覺系統(包括視覺、聽覺、觸覺、前庭覺、本體覺、口腔感覺、嗅覺),感官在接收到刺激後,腦部會因應其大小、強弱、性質作出即時的篩選、過濾和判別是否要注意、要 逃走或要準備戰鬥(Flight/fright/fight response)。有趣的是相同的感覺刺激,每個人的感受及 反應也有不同。 不同的感覺系統按照它們對感覺刺激的感受調節作出適應性的反應
「何謂感覺統合治療?」 ,從而可以歸納出三種感覺處理特質,分別為過敏、過弱及尋求。
1. 感覺過敏特質 (Sensory Over-Responsiveness, SOR) 過敏的感覺處理系統對感覺刺激反應過大,感覺刺激好像經過放大鏡被放大了,
這個反應可以是:
1a.察覺反應過敏,例如 :容易分心、在意別人察覺不到的轉變及細微的刺激。
「身體有數種接收感覺刺激的器官,它們同時間會傳遞很多感覺訊息給大腦」,
而感覺統合究竟是指那些感覺呢?
感覺分成七種:視覺、聽覺、嗅覺、味覺、觸覺、前庭覺及本體覺,
而在這之中扮演著關鍵角色的,又屬後面三種感覺:觸覺、前庭覺及本體覺,下面將逐一介紹。
零下二十度也要讓孩子 在戶外活動!
德國人教育小孩的方式!
Dr. 詹元碩/ 德國運動醫學博士 (兒童注意力訓練專家)
德國 對於許多人來說 有一些陌生 畢竟離台灣太遠了
或許有一些人 看到德國 會連想起! “喝不完的啤酒和比臉大的烤豬腳”....嘿嘿!!
幼兒體適能
幼兒教育向來備受重視,幼兒時期如同一張白紙,擁有無限的潛能,可塑性大、吸收力強。
這個時期兒童在生理及心理上的發展非常重要,把握此時期對兒童的啟發及引導並給予多方面的學習,是不可輕忽的。
在幼兒教育中,遊戲教學一直被廣泛應用,許多的課程內容,也將遊戲教學列為重要領域之一,美國幼教學者威爾曼曾經這樣說過:「遊戲可以促進運動能力,並培養幼兒的體力,以備將來適應現代社會,使生活健康有力」,而遊戲中所重視的不外忽是身體活動、肢體發展及團隊精神的培養。
在蒙特梭利的教育理論中,身體活動是幼兒認知外界、啟發創造力及探索自我的重要媒介。
▲李開復接受《ETtoday東森新聞雲》專訪,分享他對創業的看法。(圖/記者徐文彬攝)
記者林信男/專訪
台灣父母多半鼓勵子女選擇安穩的工作,但前Google大中華區總裁、創新工場董事長李開復直言,機器與人工智慧正逐漸取代人類,許多過去被認為很穩定的職業,未來都可能由機器代勞,「這個工作滅亡的速度,會比想像快!」
「心中的小星星」是部描寫一位可愛小男孩的電影,卻也是一部談及教育本質的電影。「每一個天資獨特的孩子,都需要一個懂他的老師」這是電影裡所傳達出來的核心信念,然而讓人讚嘆的是電影的手法並不刻意放入教育的氛圍,而著眼於人的關懷。更有甚者,精彩的畫面設計,以及讓人無可忽略的配樂歌曲,都讓整部電影,活了起來。
故事裡的小男生伊翔是一位讓父母與老師頭痛不已的小男生,成績上的不如意成了老師與同學取笑的對象,也讓其對課業失去了興趣。壓抑的情緒、內在的不安,使得其尋求以繪畫作為心靈的出口。可是,接踵而來壓力慢慢超過其所能負荷的能力,於是逃離成了其另一個選項。殊不知,蹺課的舉動徹底觸怒了父親,即便母親極力呵護,父親仍決定將伊翔送往以嚴格管理著稱的寄宿學校。
敦南兒童專注力中心 廖笙光 技術長 (光光老師)
父母可以送給孩子最大的禮物,絕對不是幫孩子存一筆錢,當作孩子教育基金;也不是讓孩子學習各項的才藝,期望他可以與眾不同;當然也不會是買各式各樣的玩具,當作沒有時間陪伴的彌補。而是培養孩子的「禮貌」和「貼心」,這才是對孩子最有幫助的「禮物」。
隨著全球化的趨勢,孩子日後需要競爭的對象不僅僅在台灣,甚至來自於全世界,也因此這樣的焦慮壓著父母喘不過氣來。也因此,我們往往幫孩子安排許多的補習,希望孩子日後能擁有更好的競爭力,好面對未來嚴格的挑戰。
孩子從三歲就開始補英文,五歲開始補數學,七歲開始補作文,無一不是因為我們對於孩子的期望。但無形中卻養成了許多「小刺蝟」,彼此競爭比較誰也不讓誰。
我們可以鼓勵孩子「競爭」,但是不能幫助孩子逃避「失敗」,更不能忘記最基本的「禮貌」。因為沒有人可以永遠第一,也不可能完全沒有失敗,這些是父母再如何努力也無法幫孩子避免的事情。即使是在爸媽呵護下,一路順利的考上第一志願的學校,畢業也立即獲得令人羨慕的高薪工作,孩子早晚還是會有碰到瓶頸與挫折的一天。如果到時,所有的人只是束手旁觀,即便孩子再優秀也沒有用。